城市里的当代山水慨念

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里,面对着钢骨水泥冷漠的建筑,心里非常渴望柔和温馨的环境。我自小就是喜欢草地、野地、树木、树林、海边… 要如何建筑心里的幻境般的天地,就成为我个人的理念。

我通过旅游写生时,所观察及感受到的外在景观,对我而言这就是“外师造化”的开始,再纳入思考,成为作画的终结是为“中得心源”。

然,在过去,开始的阶段,我也和许多人一样,总是分秒必争的勾画写生。一段时间之后,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,我将许多时间用在“游山玩水”,同时,眼观、耳听、鼻闻、心受,并不急着快快的笔录,时常都直接在场地上编制对感受得来的痕迹。

在我意念里,生活上的一切都是从传统出发,不断改进更替以合时宜。我觉得传统山水大家都能画得很好,更又感到用色不能吸引我;于是在1994年我去了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(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)学习西洋艺术。就是为了要了解如何用色,尝试了各种 “色的媒介”。得到艺术文凭(Diploma)之后,我花了八年时间创作意念山水,于2003年举办了第一个画展。同年再回去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进修荣誉学士,那时就提出这样的概念《昨日的创新,是今日的传统;今日的创新,是明日的传统》。

那是我当年创作的口号。拉萨尔艺术学院是以当代艺术为方向,作为当前艺术的基地,以反传统破传统为主,同学们都是如此的。我这依据传统为根基的学子是有点不容易过活,我只好握拳咬舌、高谈阔论,制造一阵涟漪后,让学院和同学都接受这以传统为依据的看法,之后就静静埋头创新。

在此,我需要提一提我对传统山水画与当代山水画是如何了解及区分的,这也就成为我创作的鞭子。记得2008年我在巴黎学习时,去了蓬皮杜中心(Centre Pompidou)四次,一呆就是一整天,让我明了了现代(modern)与当代(contemporary)的区分,不在于时代而在于画作。

如若大家有时间读读中国山水画史,就能理解画法与表现的转化和传承,这也就是世世代代都有创新的理据。

在目前,传统山水画须要通过现代化才能脱胎换骨,成为当代山水画。那期间又有些什么要点呢?其实,我并非依据西方艺术而转变的,而是有一定的自我规律;时代的进序最重要的是,是否有人在作画。在我个人的了解里,这些转变乃是思考与哲学理论的结合。传统山水画一路来都是处在从繁而简的过程,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古时代壁画里线条的存在意义。而我就依据这概念为自己定下了两个创作方针:尽量简化画面、重复应用形象。则就形成一种我作画的现象。

在此,我要阐明一个要点。中国水墨艺术的精髓是线条的应用与表现,而西方艺术的精髓是色彩的应用与表现;我依据郭熙的山水画理论和用色敷彩的手段,切切将这两个互相矛盾的方式结合成我山水画艺术的表现。至此,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的划分,就在其表现的方式而形成与存在。简单的理解,传统山水画是有所依据的重复出现;而现代山水画则从传统出发,加入没出现过的元素,就是作出过去所没有的画面;我认为,这样还不够,当再加入个人的感觉与情感或另一些元素才可成为当代山水画。

简言之,从传统进入现代,从现代进入当代;也就是恰合我之前所提过的“昨日、今日、明日”的想法。

这样的变化与形成是需要时间的,好让事实一步一步的过渡至其位置;然,这一切是不可能自动出现,是需要一定的手段与方式,那就恰如其份的通过技巧与形态;最终再加点感觉。总结就是以过渡为开始,用方法处理,再参入情感的三阶段转换。

过渡 Transitions

我与大家相同,是从传统山水画出发,经转化为现代山水画,再加入感觉与情感形成这当代山水画。

我明了传统山水画是依据其建构(construct)的表现作画。事故我最先就是来一个解放运动,破解这些层层叠叠的规则,回复到艺术原貌的点、线、面元素,那我就进入解构(deconstruct)的表现;进而就是积点为线、合线为面,搞了一些当代画作,如2005年展出的 《谷地风光系列》、《红树林湿地系列 》。

林俊能, 谷地风光 系列 之 2-1, 2005, 40 x 25 cm, 纸上 水墨 与 传统颜料

林俊能, 红树林湿地 系列 之 4-1, 2005, 40 x 25 cm, 纸上 水墨 与 传统颜料

在2013、2015和2017的展出作品中,我再而带入感觉与情感,融合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。

过渡的了解

我从来就只相信创作是通过观察与理解而过渡到作品的存在。我在发现某种现象后,通常是需要时间:有时一两年的酝酿时间就可进入作画阶段; 有时很快就可以开始; 有时则要三五年或更长的日子。譬如,来来回回很多次观看新加坡河面上,午后水面的反光,这让我经过五年才找到表现方式。请看看2010年展出的 《蓝 – 水映》、《紫 – 水映》、《钴 – 水映》。

林俊能, 蓝 – 水映, 2011, 70 x 47 cm, 尼泊尔纸上 混合媒体

林俊能, 紫 – 水映, 2011, 70 x 47 cm, 尼泊尔纸上 混合媒体

林俊能, 钴 – 水映, 2011, 70 x 47 cm, 尼泊尔纸上 混合媒体

所以我觉得作画是没有突然的机遇,更不可能无原无故就能搞出作品,这也就是我的画作从初始到现在的演变过程。简言之,就是从现象一步一步过渡到结果,从来不相信发明,而只相信发现。

过度的重要性 Significance of Transitions

深一层的理念是,这种渐进式的过渡,对我来说是一种非一般的重要,更是用以掌握创作的武器。那么,我何时进入这区域的?简而言之,就在处理解构过程中,约在2003年的下半年之后,我找到了当代山水画的门匙,从此更加大胆的、无忌的、无限的、快步的飞翔,随心所欲的创作近十多年来的山水作品。让我这个生活在都市里的灵魂 ,毫无忌惮地呼山唤水,驱使着心灵深处的世界,也给大家带来想像。细心回忆,这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艺术表达方式,是2003年的下半年到2004年的上半年,就在攻读学士课业时进行的。之后的硕士课业也就轻易顺水推舟的让我进入艺术的创作大海。

技巧与模式 Technique and Patterns

由于我在回复艺术原貌的点、线、面上,顺水推舟,形成了某些山水表现形式的产生。比如:2005年展出的《黑森林的体验》、《蓝黄橙红与黑》、《光里蓝黄橙红》,还有2007年展出的 《意义的存在Meaning and Being》、《地被Ground Cover》以及在2010年的《意由源生》。

2022-0070林俊能, 黑森林的体验 系列 S1 之 8-1, 2005, 40 x 25 cm, 纸上 水墨 与 混合媒体

2022-0082林俊能, 意义的存在 系列 四 #1, 2005, 89 x 89 cm, 纸上 水墨 与 混合媒体

林俊能, 地被 系列 五 #2, 2005, 50 x 200 cm, 纸上 水墨 与 混合媒体

至于技巧这一环,笔墨上都是借助前人的功夫,有许多时候也应用蓬头破笔来处理,这从傅抱石大师的画里可以看到。我时常也提笔来破解笔墨。力求达到随心所欲、顺水推舟的笔墨技巧和模式制造,成为我随时可用的工具。同时,我还在继续寻找另一工具,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。我要让观者进入我的世界- 我看、我寻、我思、我想。

情感 Emotions

当在作品里带入或埋入情感时,我的作品就进入当代世界了。多了一种非笔墨的元素。在此,我必须强调一点:画作属于哪一种范围是完全由艺术评论家或艺术史学家来谈论。

2022-0080林俊能, 进口 出口, 2006, 88 x 88 cm, 纸上 水墨 与 传统颜料

2022-0058林俊能, 秘密花苑 #1, 2015, 68 x 68 cm, 纸上 水墨 与 传统颜料

2022-0056林俊能, 雾里看山, 2015, 89 x 89 cm, 纸上 水墨 与 传统颜料

然,我以为作为一个画人,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在那一条道路上走。如 :《进口 出口》、《秘密花苑》、《雾里看山》。尤其是2017年的展出作品就大量注入感觉。

画的释义 Interpretations in Painting

好多年来,我认为一幅画作就应该是一个故事、一首诗篇、一篇短文;一个系列的画作就是长文或小说。譬如展出2015年的 《秘密花苑 》是在述说两个人的天地;再如 《我的老家》,有观众问我“真的是您老家吗?”我说“这是我梦中的家园。”这三份作品就充分的注入我个人的感情。

林俊能, 我的老家, 2015, 47 x 68 cm, 纸上 水墨 与 传统颜料

之后,我又继续创作了 《黑森林》 系列。《黑森林》是指墨的天地。我就在那里寻找自己的道路,其实目前我还在那里摸索,因为我永远不会离开这黑森林 – 墨的世界。

我的山水作品里时常有用金和银。严格的说金和银并非是颜色,而是用来表现反光。如若,能在旅行时的晨早间和进傍晚时候,观察山的反光,就可以轻易看到金山的存在;午间时分可以看水面的银点。西洋画都很在意光与影,更是用以表现时间的变化,传统的水墨画则没有应用光与影。我喜欢利用金银色的大块面和点来表现时光,我花了好些日子才得到这个结果。

 

林俊能, 雾卷山峦, 2015, 45 x 180 cm, 纸上 水墨

林俊能, 滩前流雾 #2, 2015, 97 x 180 cm, 纸上 水墨

2015年的 《雾卷山峦 》是在描述《水浒传》中的五虎将,绰号豹子头的林冲,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,遭受高俅心腹陆谦放火暗算,在走投无路之时,幸得鲁智深在野猪林相救,才保住性命。《雾卷山峦 》正是描述林冲被迫上梁山,在大雪夜里的感受。

同年的《滩前流雾#1》及《滩前流雾#2》则是描述梁山泊内所隐藏的危机,外表平静,内里却是藏龙卧虎。从2015年及2017年的期间所展出的作品,有许多都寄入了我的个人感情,使作品与观画者有更深层的沟通。

林俊能, 黄沙尽处, 2016, 89 x 89 cm, 纸上 水墨 与 传统颜料

2017年的展出作品,含有第三方观者的感觉和意念。譬如 《黄沙尽处 》是描述旅行者在日本岛的西边海岸,跨过卧在沙地上的大树,旅行者望着无边无际的沙地,奔向大海的心境。

逸溪 Ek Kay

在此我想起了已故的知己逸溪,蔡逸溪。

当时上2005年我完成硕士学位之后,他看了看我创作的“所谓抽象作品”后,说:“俊能啊,没有人能看的懂,也没人能够理解这些画作。你还是快点回到山水画的创作吧。要有人看得懂,那可能是三十年后的事啦!”(那大概是2035年吧,幸慰的是在15年后就开始有鉴赏家给于好评。)” 然,这一言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,我开始思索如何将这种意念转化入山水世界。

山水画入内的意念 Entering the Landscape Painting

譬如,中国山水画是必须能让观画者进入内里游玩,那随处所见人物的大小都应相近。这在西洋艺术里是不能理解的,乃因西洋画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,而水墨画则是介入个人的观感和情怀。

除了媒介的应用、点线面及模式的应用、构图及颜色上的处理,我还注入个人的感觉及盼望,听听别人旅途上的故事和对事物的感受。

我希望更简化目前的画作,同时让观画者能产生共鸣,看到天地以外的境地,闯出一个没有大山大水的,新加坡山水画。让简单的一个意念,融入广大的景观。那么,我的作品才是属于大众的。

林俊能
Lim Choon Jin
Contemporary Ink Artist
Represented by G Art Gallery

Originally posted on Weixin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92XcEs7kCTVUHfmW_xhQtg

Art Classes Available!

Follow Us on WeChat

在微信上关注我们